top of page
圖片1.jpg

一埤塘, 一學校, 一社區

場域介紹
FIELD INTRODUCTION

本期計畫從霄裡關心水文化出發,將多年執行的經驗和成果,從水脈鏈結到一個社區或另個學校,場域從霄裡產業運輸支線串聯中壢觀察另類國際異鄉城市的新住民生活,沿著茄苳溪與桃園大圳脈絡,進入捷運綠線 G12、13、13a 站旁的桃園蘆竹區域,國際透過水域都市計畫議題,選擇馬來西亞冷岳河流域的加影市區域,與國內場域進行雙城對話,透過場域盤點、問題剖析,到提出解決之道,在桃園埤圳的大網絡中進行回應社會責任的實踐行動!

\

桃 園 埤 圳

Taoyuan Canal

桃園大圳

台灣日治時 期重 要水 利工程 之一,興 建 幹 線 及 12 條 支 線串連埤塘。1913 年(大正 2 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 正 13 年竣工,翌年 5 月 22 日擧行通水式,1928 年(昭和 3 年)各蓄水池 與 給水 幹 線的工程 正式完 工,灌溉桃園 市各區域。

石門大圳

1953 年(民國 42 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 水位 不足,桃 園 大 圳 出 現 用 水不足,促 使 石 門 水 庫 興 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1956 年 7月開工, 1964 年 6月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龍潭區、中壢區、 楊梅區、平鎭區、八德區、新 竹縣湖口鄉。主要設 施,除 1960 年代完 工的石門大 圳和水 庫 工程 外,整 個 水利系 統 也將 過去的古圳 道併入,包括 1741 年(乾隆 6 年)由 薛 啓 隆 和 邱、黃、廖三 姓合 建 的「合 大 興 圳 」。總 灌 溉 區有 17 區,16 條支線。

埤 圳 文 化

Canal Culture

要修2.jpg

水 資 源 系 統

1915 年 ( 日治大正 5 年 ),日本人引大漢溪的水開鑿了「桃園大圳」來灌溉, 透過圳道徵收土地開闢蓄水池及串連既有埤塘,於 1928 年 ( 日治昭和 8 年 ) 竣工,原先的看天池變成灌溉用水的調節池,為日治大規模系統規劃的水利 設施。1953 年 ( 民國 42 年 ) 桃園乾旱,桃園大圳出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 水庫興建,並同時建構石門大圳系統,將過去的古圳道併入,包含和大興 圳、三七圳、龍潭埤、霄裡埤。

 

自然的溪流與人工的水圳關係,茄苳溪在石門大圳完工前扮演這著重要的 角色。和大興圳,阻水為圳;霄裡埤,崁下埤 ( 今霄裡池 ) 餘水流入茄苳溪 支流,霄裡分渠餘水流入茄苳溪主脈;龍潭圳,以大池及泉水空為水源, 泉水空為茄冬溪伏流的源頭。

 

透過石門大圳系統將水圳串聯,也使茄苳溪 水和石門大圳圳水,至今日已無法斷開其中的連結。 水圳系統也依照不同級別分成,主圳 - 支渠 - 分渠。霄裡區域,為石門大圳下員樹林支渠的霄裡分渠。

歷史價值

埤塘水圳系統的形成與地質相關。因桃園貧瘠的紅黃土壤夾帶古河床沖積下 之大量卵石,很難開闢為良田,雖有湧泉與河川卻無灌溉之利,故此區曾被 稱為北部最貧困的地方。1741 年 ( 清代乾隆 6 年 ),漢人遷居霄裡社,與此 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的通事頭目「知母六」共同開鑿霄裡大圳並匯集山腳多 處湧泉水形成「霄裡池」,來灌溉此一帶的稻田。又結合當地發達的湧泉, 一年四季水源充足,故稻作甚豐。

 

霄裡池的價值不只貢獻在水利方面,更記載著凱達格蘭族與漢人合作共同開 發的珍貴歷史。

永續與利用

隨著時間的流逝,埤塘水圳的功能不僅僅侷限在灌溉耕作。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灌溉功能對於現今社會上已非主要功能,伴隨著埤圳的自然環境優勢 及現代人對休閒運動的需求,埤塘部分轉型為生態公園作為休閒使用,水圳 搭配著單車鐵馬道,可供市民沿著水圳騎乘體驗桃園專屬的綠廊生活,市民可以有新的使用模式認識這個城市獨特的地景。

 

時至今日,霄裡地區仍以農業為主要產業,雖因傳統農業隨著時間逐漸式微, 部分產業轉型為網室蔬菜,但豐沛的水圳及湧泉資源,石門大圳的圳水依舊 是網室蔬菜和傳統稻作的主要水源之一,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DJI_0109.jpg
跨頁_霄裡.jpg

霄 裡

Xiaoli

一個兼具人文景觀及蘊含水與綠的地理環境。在錯落的優雅建築中,處處充滿了特色與驚奇。霄裡農村景觀的優美性「農村建築、聚落、廣場、街道、 田野溪流、埤塘、農耕景象等」等各項農業與農村的豐富資源,不僅可提供 都市人或旅遊者閒暇時調劑身心,享受綠意盎然的田野風光,更能藉由獨特 的人文特色及豐富的生態資源,達到特別的教育意義。

 

霄裡位於桃園市八德區市西南方,八德區擴大都市計畫區邊緣地帶。為八德區保存有相當多傳統建築的地區,加上農村景觀、泉水、水圳、埤塘,從玉元宮及廟前廣場至霄裡池,實為一絕佳之休閒景觀路線。

DJI_0123.JPG

​竹霄社區

除了埤圳文化之外,經過USR團隊多年來深耕霄裡的調查、研究成果發現,霄裡因為歷史悠久蘊含了諸多層面的文化(壘石、八音、浣衣、老屋、產業),從產業、生活、人文到建築層面,都可以看到霄裡社區濃厚的文化脈絡。

DSC_0063.JPG

壘石文化

卵石經歷發現、挖掘、挑選、堆積、使用,讓原本埋存於泥土裡無用的礫石,不僅成為了設施、建築的一部份,更是融入了居民的生活之中。這些傳承經驗,將不同尺寸、形狀的壘石運用在山邊駁坎、建築基礎、塊石階梯、浣衣石板等,也成就了在地環境形貌。

八音.JPG

八音文化

在以往,八音演奏場合主要以嫁娶、神明誕辰、迎神、入厝、喪事、戲劇伴奏等。傳統音樂現今已逐漸流逝,因此實現鄉土教育的文化傳承,就顯得異常重要。八音樂器分為金-鐘、編鐘;石-磐、編磐;絲-古琴、瑟;竹-簫、笛;匏-笙;土-壎;革-建鼓;木-拍板。

98 (58).JPG

浣衣文化

在霄裡,我們發現散落在社區中無數的小水池,而因為使用湧泉水,水質非常清澈乾淨,形成了特有的浣衣文化,也成為了居民與水文互動、對話的場所,最後經由我們團隊與地方共同的經營,亦成為了一個環境教育的場所。

DSC_0029.jpg

老屋文化

霄裡客家庄保留了許多老屋建築,因客家人重視倫常,供奉、祭祀之正廳一定最高,大門前多半竹有一口半月形水塘。而孕育了無數前人智慧的古厝,也成為了我們推廣教育的場所,從先人們的巧思中,亦可成為我們進行設計的養分。

DSC05891.jpg

​在地產業

八德區的位於桃園台地的東北方,銜接桃園台地與台北盆地的門戶。清朝時期,平埔族將此地命名為「霄裡」,與漢人在八德的南端開鑿霄裡大池,匯集溪水和湧泉,成為霄裡大圳,充沛的水源,造就「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里米」的豐饒景況。

桃園捷運綠線

本計畫基地範圍為桃園捷運綠線G12、G13、G13a沿線週邊,為桃園綠捷中段偏北區塊,大部分開發區域皆位於蘆竹區範圍內。桃園捷運綠線遵循「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之理念,從全面的永續城市發展理念出發,透過場站周邊土地使用強度的提升及高效率都市機能的相互整合,藉以提高土地開發及公共設施配置之整體效益,並以此支持大眾運輸營運之效能,值得關注的是桃園捷運綠線G10站(桃園區中正路與大興西路路口附近)至G14站(蘆竹區南崁路二段與長興路路口附近)之間,為桃園目前都市計畫高度發展區域與房地產投資重點區塊,人口密集且生活及交通便利,因此所面臨的開發壓力也相對較大。

捷運路線G12-G13a周邊整體開發計畫.jpg

桃 園 綠 捷

Taoyuan Green MRT

在車水馬龍的中正藝文特區旁,緊鄰著一大片的開闊農村,捷運綠線的規劃伴隨周邊開發,這片綠地將被畫成方格,並被水泥建築覆蓋。有一群人為了守護城市中的農地努力,想要守護他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

 

中原設院USR 團隊因為了解到場域現況,也進行了一連串行動,從周遭資源盤點(埤塘、水圳、廟宇、古厝)中,我們發現了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計畫範圍內就包含了六口埤塘與兩條溪流流經,基地也蘊有諸多動植物水鳥…等,也期望以大學專業能力、USR 的力量,能夠提出更優質的都市計畫,發揮大學在地影響力!

20220510-20220510air (29).jpg
20210301-DJI_0134.jpg

地理與歷史背景

本計畫範圍主要位於桃園臺地東陲的「南崁」境內,涵蓋桃園區、蘆竹區及龜山區等地。「南崁」交通四通八達,是近年來人口持續正成長的大桃園重要的青壯族群、新移民居住地,更是房地產開發的重點區域。高速開發的光鮮亮麗與經濟榮景的背後,也帶來難以負荷的環境壓力與破壞。


桃園臺地因相對地勢較低、侵蝕少、地勢平坦,成為臺灣北部地區最重要的稻米產地之一,早期闢築了超過八千口埤塘作為儲水灌溉之用,讓桃園擁有「千塘之鄉」之美稱,日治時期所開闢之桃園大圳及戰後所興築之石門大圳等水利建設與灌溉系統,有效解決了桃園臺地群的農業灌溉及民生用水問題。然而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急遽的土地開發,臺地群的埤塘被大量填平消失,使得桃園珍貴的自然環境與特有的水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本計畫所關注的桃園捷運綠線基地範圍「南崁」,橫跨目前桃園區西北緣與蘆竹區東南區塊,為昔日桃園平原的總稱。僅有古地名而無現代行政區單位的「南崁」境內有南崁溪與茄苳溪流經,還有完整的埤塘水圳系統,為大桃園地區漢人最早開發之區域。蘆竹區因先人在蘆竹繁茂之地立村而得名,「蘆」一名葦,亦作葭屬禾目科,生於濕地或淺水中,莖可編蓋住屋,閩南語「厝」即房屋,故稱「蘆竹厝」。目前為蘆竹區的行政、商業、工業核心,因國道等路網匯集及國際機場之便,加上絕佳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成為桃園各大產業重要聚集地,造就了可觀的青壯年就業人口及桃園市新移民風潮。

A7_00014 (1).jpg

基地特色與居民期待

LINE_ALBUM_110.7.15_210921_72.jpg

桃園捷運綠線的G12、G13、G13a車站周邊,橫跨兩個行政區 (桃園區、蘆竹區)與既有的社區組織如蘆竹社區發展協會等,以及關心土地議題的在地團體如綠捷農地守護聯盟、江湖開放工作室等。此區域內尚有一群人選擇以傳統的價值與步調踏實生活著,但因為此區域的便利性與未來發展性,加上桃園臺地有限的土地資源、居高不下的房地產價格,讓這個原本擁有理想農村聚落生活品質與人情溫度的歷史場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待與迫切的開發壓力,原本以人為本、緊密串連的社區型態也逐漸轉為都會型態的疏離關係。

基於USR計畫執行的基本精神,本團隊近年來積極與在地居民透過密集討論與工作坊形式建立夥伴關係,並試圖了解他們對於未來土地開發的訴求與期待,作為本團隊努力的方向,希望透過雙方合作互信的模式,為這塊土地在原本開發與保存的對立面下,找到雙贏策略與實際執行方向。目前諸多在地青農及地主集結共識之後,已向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出陳情,希望能有更符合永續發展原則的都市景觀,更符合生態及人文觀點的田園景觀。這兩年的USR國際設計工作坊執行期間,參與的師生們皆參酌了由在地團體與社區居民經討論之後所提出的幾大訴求,作為設計規劃詳細內容如下。


一、環境永續優先的發展模式。
二、尊重在地生活與紋理 :都市計畫的設計應尊重在地紋理,而不是一切為了規劃而規劃。城市的發展也應將在地人的發展量能須納入思考,借力使力的設計才能創造出有韌性的未來城市。
三、捷運場站週邊500M的範圍規劃應再思考: 三個站體週邊五百公尺的發展模式與意象,應積極進行在地參與式的討論,符合在地紋理與自主發展的精神。

​危機與轉機

桃園捷運綠線的開發強度與市政府缺乏環境永續發展細膩考量的傳統都市規劃方式,讓當地的土地、生態、社區、水文化皆面臨重大考驗與衝擊,生態的破壞與埤塘水圳的去留成為居民與政府要面對的共同議題,當然還有區域內質量兼具的文化資產也即將遭到破壞,像極具保存價值的呂家古厝「懷德居」現正面臨著遭蠻橫拆除的命運。此外,基地北側南崁工業區的汙染,其工業惡果多年來讓當地居民飽受困擾更威脅著市民的健康。如果開發勢在必行,有沒有雙贏的策略與作法? 這些都嚴苛的考驗著政府、居民與專業者。


一直以來因為高度發展的需求,台灣的都市計畫總是以急就章的決策方式執行,宛如切豆腐般的草率定案,其結果對於人造環境、自然環境、歷史記憶經常是三輸的局面。或許,桃園捷運綠線的通過與新南崁的未來發展,正是當代台灣社會思考永續城市、花園城市、永續鄰里規劃、生態社區、綠建築設計的最佳場域與典範。一個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的場域,一個強調機能混合使用、交通便利、安居樂業、開發與保存平衡發展、工業與農業併行、城市與鄉村優點並存的雛型,更是檢視台灣社區未來型態的一個新契機。而關鍵在於,我們所屬世代的人們是否具備智慧、耐性與韌性,讓未來世代所處的環境比現在更好。

1000比-伯公古厝資源.jpg

缺乏生態、歷史、文化與城市美學考量的城市是難以永續經營的,也是蠻橫無理的,更無法讓居民對於所生活的土地產生認同感。這兩年的U S R 國際設計工作坊,努力突破疫情限制,透過國際合作、共學共享的方式,讓兩國兩校師生們能透過專業課程、設計討論、交流合作模式,運用彼此獨特的視角, 踏查雙方共同之規劃設計場域,最後提出符合下列訴求之主張,作為新型態的城市規劃設計參考基準。

值得一提的,以整個大桃園之氣候、地形地勢與都市使用分區來看,此次探討的綠捷基地範圍為桃園臺地難得的城市冷島效應與新鮮空氣供應區,因為所有週邊土地皆已大量開發並製造大量廢氣廢熱,人口密集且交通繁忙,加上境內與境外的各類環境汙染經常發生,因此這塊相對低度開發的場域,對於城市風場/ 風廊之維持、城市生活步調之調整、新農業住居型態之建立、完整城市綠洲之建立、微氣候之調節、城市熱島效應之避免,在客觀條件上有著不可取代之重要性,它的存在更關乎整個大桃園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舒適度,因此規劃設計階段不能只著眼於開發與經濟角度,反而更應該以遠見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之。

20220709-P2830219.jpg

冷 岳 河 流 域

Langat River Basin

全長約78公里,加上大小支流,總共水道的長度達200多公里,河域覆蓋面積約為2350平方公里,為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的四大河流之一。由於冷岳河域橫跨五個行政區,缺乏集中和妥善的管理策略,工業管理區分管控不佳,導致河流遭遇了嚴重污染問題,甚至為了河流清運,影響水力公司供水系統,為了爭取土地面積最佳利用,將河流截彎取直,然而卻造成了諸多大面積氾濫的情況發生。


USR團隊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跨國合作,運用大學專業設計力參與社區,提出解決方案,共同產出豐碩成果!

DJI_0016.JPG
2020-r.jpg

​地理背景

全長約78公里,加上大小支流,總共水道的長度達200多公里,河域覆蓋面積約為2350平方公里,為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的四大河流之一。由於冷岳河域橫跨五個行政區,缺乏集中和妥善的管理策略,工業管理區分管控不佳,導致河流遭遇了嚴重污染問題,甚至為了河流清運,影響水力公司供水系統,為了爭取土地面積最佳利用,將河流截彎取直,然而卻造成了諸多大面積氾濫的情況發生。


USR團隊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跨國合作,運用大學專業設計力參與社區,提出解決方案,共同產出豐碩成果!

​發展沿革

多媒體超級走廊在推行不久後,便遭受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雖然馬來西亞政府仍以石油收入做為支撐,繼續建設沿線新市鎮,包括馬來西亞新行政中心布特拉再也(簡稱布城),以及聚集高科技產業相關設施及公司的賽城(Cyberjaya)。這些新市鎮的建設,使 得許多傳統村落消失,周邊的農業活動也被轉移到其他地方。


2009年,第五任首相納吉(Najib Razak)上任不久後,推動大吉隆坡發 展計劃(The Greater KL Plan),將發展重心移回至舊吉隆坡市區中心,但仍以建設捷運的方式,持續將發展的勢力推展到吉隆坡南邊,其中第一條完成的捷運線便是從北區的雙溪毛糯(Sungai Buloh),經過吉隆坡市區中心,再延伸 至南邊加影市為終點。綜合以上的原因,加影市乃至於冷岳河流域的土地開發速度跟強度持續增強。

1990年代的多媒體超級走廊的發展概念乃以政府做為發展動力火車頭,在整體的規劃以及公共設施方面全面以新市鎮規劃的方式來進行,在一黨獨大加上強大的政治意願加持下,國家資源傾注於各項建築與景觀工程當中,因此按計畫施行的完成度較高,而一些前瞻性的想法較易得到支持與貫徹。

DSC07878 (1).jpg

相較於多媒體超級走廊,納吉推動大吉隆坡計畫時,恰好在2008年大選之後,最有經濟發展優勢的雪蘭莪州以及檳城改由反對黨聯盟執政,而由納吉帶領控制中央政府的國陣陷入非常艱難局面,因此無法再複製馬哈迪時代,由政府注資的發展計畫,而以捷運發展,沿線與土地開發商合作,以公共交通節點發展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支持財團發展土地,甚至將一部份國有土地,例如:吉隆坡市區中心的默迪於體育場、半山芭監獄等等,以聯營的模式,實際上乃由財團主導各項發展計畫。

 

大吉隆坡計畫的影響下,加影乃至於冷岳河流域一帶土地發展利益迅速提升,因此吸引了許多開發商收購可開發土地,從2010年開始,沿著捷運 線及冷岳河,可見不少開發計畫推行。在缺乏如多媒體超級走廊般的通盤景觀與建築規劃的前提下,大吉隆坡計畫下的發展都各自為之,唯有在與捷運站毗鄰的商業發展有增設行人橋連接之外,其他關於水土保持、生態永續發展、乃至於產業經濟鏈等的思考闕如。

DSC07886.jpg
DSC07931.jpg

​發展沿革

以馬來西亞目前的政治氛圍下,對於土地較有利的思考與行動被套牢,在政府無法作為的情形之下,單純依賴建商來投入及推動似乎也是天方夜譚。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學社會責任可以透過開放式工作坊的方式,將專業科系的老師及學生、利益關係者、政治人物、專業人員、甚至建設商代表等等,透過環境觀察,以及針對各項的議題,例如韌性設計、水共生、都市連接(Urban Connectivity)、文化保存等等永續發展的想法,引用國外案例,共同思考可行性,並且將這些想法整理出版成書,以便獲得社會更大的關注力。

 

在2021年的工作坊中,兩校師生針對冷岳河上游以及下游,釐清各區段土地發展議題,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透過分析研究數據,以及針對不同地區的歷年衛星圖進行土地發展觀察及比較,同時也嘗試與三組不同地區的居民進行線上訪談,最終提出一個冷岳河全線發展的想像圖。這些想像圖在去年十二月進行線上發表之後,在2022年馬來西亞新冠疫情趨緩之後,在加影市鎮方寺舉辦社區工作坊以及展覽,參與人數約有 50人,包括學生、居民、專業人士,社團代表、市議員等等,在兩天的時間內進行密集討論,以獲得直接的回饋。

2022 年的工作坊的基地範圍縮小至加影市區範圍,並以主幹道路分為上下兩組,針對生態永續、都市連接、文化保存、與河共生的概念,在基地範圍內搜尋可進行景觀或建築規劃手法的部份,以建築與景觀規劃的操作方式進行練。這些成果在工作坊結束時,邀請社區人士,包括在2021 年曾經參與過工作坊期末發表的代表等等,針對學生的設計提案提出意見回饋。中原大學與UCSI 大學在兩年時間的設計工作坊操作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成果,在本年度工作坊結束之後,UCSI 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10 位同學以此做為設計基地,並以工作坊所提出的設計規劃原則做為設計指導,這些工作成果應被納入整體計畫的工作成效當中,並在明年度進行整理編輯出版。

​中 壢

Zhongli

中壢老城街區發展200多年,文化底蘊厚實,從百年老廟到最近80年的日式宿舍群與倉庫漸漸擾動,可惜這樣深層厚度歷史還是被隱藏著,這是在地文化學的隱憂,透過文化調查、參與、營造與創生,確實是在地學校可以作為繼續傳承的重要推力,讓中壢與學生之間不是陌生關係,而是可以變成生根的青年力量。而中壢老城街區博物館串連推動就是可以實踐學校與社區最好的場域與文化永續的方式。

跨頁_中壢.JPG
螢幕擷取畫面 2022-10-31 112326.jpg

​形成背景

中壢老城街區發展200多年,文化底蘊厚實,從百年老廟到最近80年的日式宿舍群與倉庫漸漸擾動,可惜這樣深層厚度歷史還是被隱藏著,這是在地文化學的隱憂,透過文化調查、參與、營造與創生,確實是在地學校可以作為繼續傳承的重要推力,讓中壢與學生之間不是陌生關係,而是可以變成生根的青年力量。而中壢老城街區博物館串連推動就是可以實踐學校與社區最好的場域與文化永續的方式。

螢幕擷取畫面 2022-10-31 113812.jpg
IMG20200430161230.jpg
五號倉庫_edited_edited.jpg

五號倉庫

中壢少數保留下來的大型日式建築,現今作為一個可以是博物館、展覽館、甚至地方的共同記憶保存地方。目前希望打造成一個凝聚桃園、中壢地區藝文能量並發酵及培養在地團隊、民眾藝文發展的藝文基地。

巷仔46.jpg

巷仔46

屹立超過一甲子的老屋。早年是陳俊有的曾祖母與祖父輩兄弟們共居生活的所在, 老屋承載著超過一甲子的記憶,是陳家四代共同生活的所在。

螢幕擷取畫面 2022-10-31 115943.jpg

中平路故事館

完整的保留了日治時期人們的生活起居型態。整間房子在90年前就以綠建築建成,裡面所看到的白色牆面是使用竹子、泥土、石灰岩和帆布所建成。

老街溪 | 新街溪

源自龍潭的老街溪,向北一路流經了平鎮、中壢、大園等區域,也因為途中流經了中壢老街而得名,可說是中壢市重要河川。

 

老街溪步道起點在平鎮區八字圳水岸公園,終點環北路老街溪橋,交通來往相當方便。同樣為河川整治重點的「新街溪」,流經了中壢與平鎮市區,與老街溪並列為中壢區的兩大河川,目前已規劃成為3 公里長的親水帶狀河濱綠園帶,沿著新街溪的河流兩側新建長約1 . 5 公里的河濱步道,結合防災、堤防整建、河道拓寬、景觀維護和社區休閒的廊道,大幅提高新街溪的親水性。

北帥西服.jpg

北帥西服

成立於1985年台北中華商場,以訂製軍警制服、學生服、空姐制服、西裝為主要服務項目。除了原有的西服業務,在另一側新增加了美甲的服務。

口味肉鬆.jpg

湯記口味肉鬆

當地一間傳承三代的老店鋪,忠於傳統作法使用木碳每日現烤肉乾及機器烘烤,親自掌握火侯與時間,深得客戶的信賴與喜愛。

壢小故事森林.jpg

壢小故事森林

興建於民國6年的教職員宿舍,共有三棟建築物,沐樂居為一個展示的空間,儒林所是一個親子繪本空間,睦森館則是一個用餐等多功能空間。

壢景町.jpg

壢景町

前身為中壢警察局日式宿舍,現今規劃為藝文展演多功能空間、餐飲空間與公民教育空間,保存台灣民主化的大門「中壢事件」。

永利刀具.jpg

永利刀具

舊稱「澗仔壢」,鐮刀製造業在早期是中壢市極負盛名的一種特產。現今,「永利刀具廠」始終如一,繼續使用頂級鋼材,堅持根留台灣。

大東餅鋪.jpg

大東餅鋪

成立於1975年,現有45年了。大東餅鋪在製餅上十分用心,從酥皮到油皮過程中充滿古老技術,除了使用當地材料,也按造古法製作,絲毫不馬虎。

新住民文化.jpg

新住民文化

週末來到桃園中壢火車站,你可能會以為自己身處之東南亞國家,因為走道旁的石階、廣場上,或站或蹲的人,全都是南洋面孔。街道旁不少寫著泰文、越南文、印尼文、英文(菲律賓商店)的招牌,琳瑯滿目。


中壢火車站周圍,約有百家東南亞商店及難以估算的攤販。中壢後火車站還有「印尼一條街」,是居住再此的印尼華人重要的生活圈。這條街上,從宗教信仰據點基督教教會、到填飽肚子的印尼餐廳、採買印尼食材的雜貨店、打理門面的美髮店,一應俱全,滿足生活大小事。有印尼人說,來到這,聽著熟悉的語言、吃著家鄉味,儼然有置身印尼的錯覺。

火龍果屋3.jpg

火龍果屋

桃園藝文陣線長期關注桃園在地議題,而中壢是許多新住民聚集的地方,近年來新住民也漸漸融入社會使台灣成為一個多元的整體。位於中壢的新興里有許多新住民媽媽在此居住,因此在這邊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印尼坤甸- 他的娘家我們的冒險」團隊。

 

火龍果屋是一棟兩層樓的透天厝,駐立在社區之中,保留了台灣六零年代舊式建築的風情。未來希望將火龍果屋改造成一個與新住民互動的社區據點,提供新住民們一個軟性空間,凝聚大家的在地認同,讓他們能夠相約在這個基地,一同用分享自己的故事、家鄉料理交流、體驗彼此文化等方式回味家鄉;同時也讓台灣人可參與聚會,進而認識多元文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