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7.15 連結新舊記憶,用創意激盪出對在地的認同
七月十五 艷陽高照
帶領內壢高中的學生走進平日熟悉的中壢街頭,一覽火車站前博物館的歷史與文化變遷。拋開平日走馬看花的印象,跟著講者俊有哥一起漫步中平商圈,從中平故事館的建築特色到中壢老地標大時鐘商場的拆遷歷程,再到巷仔46的房屋遺構。透過俊有哥口述的歷史,帶著每個人走進時空隧道回到四、五十年前的中壢。
從火車站往老街溪的方向走去,熱鬧的中平商圈裡,有許多腳步稍快就會錯過的老式房屋,大多建於民國40至60年代。歷經時代的變遷保留至今早已痕跡斑斑,但上面的貼磚與鐵花窗卻在眾多商店招牌中形成另外一番風景。其中也有不少幾經翻修後於近年被拆遷的老地標—大時鐘。俊有哥說這裡曾是地方商場,滿足當時的購物需求,雖然記憶中的建築已經消逝,仍會以新形式的商場繼續服務中壢在地市民。
繼續走訪新珍香酥糖、湯記口味肉鬆、彭元吉刀具店、北帥西服,每家已經傳承到第二代至第三代的老字號,各有對傳統技術的堅持。憑著對老中壢的認同持續駐守在地,不斷的透過新方法傳承溫度,堅持的精神讓每位師生都由衷地佩服。壢景町、壢小故事森林則是透過日式房舍的遺跡,呈現了今昔生活的對比。特別是壢景町過去所發生的中壢事件讓人提起便歷歷在目,也讓學生們反思當代民主自由的可貴。
第一天的走訪告一段落,學生們回到五號倉庫操作感知地圖。透過一天的踏訪,把對中壢的印象跟記憶轉為可傳遞的圖像或文字。儘管首次嘗試,學生們創意上的表現絲毫不遜色。經過熱烈的討論,憑著對繪畫跟表演的熱情,每一組在台上的表現可圈可點,活潑大方,跳脫外界對於高中生只會讀書的印象。不只評審讚譽有加,同樣在旁學習觀摩的隨隊老師,也對學生在課堂外的積極表現表示肯定。
七月十六 艷陽高照
上午隨著陳其澎老師一起探訪桃園大圳。從永豐高中旁的主圳,到用步行方式走過2-5、2-6埤塘,再到2-18號的生態埤塘及2-23號埤塘。陳老師有感於高中學生對於學校生活圈周圍的水資源地景了解甚少,特別認真地介紹主圳與支圳的相互關係、埤塘與周圍社區的生活應用。如埤塘不只是儲水灌溉的用途,更有美化社區、調節氣溫的作用等。學生們一路上透過積極的發問對埤圳也獲得更多了解,特別在徒步走過2-5、2-6兩埤塘的森林小徑時,體驗水圳旁美麗的田野景觀感到印象深刻,激發想要保護地景水文純淨心靈。
中午回到中壢,跟著杜彥穎老師的腳步,走進中壢後站鬧區的華珍東南亞餐廳。熟悉又陌生感覺之中,迎來的是印尼籍老闆夫婦的熱情招呼。師生們在滿架的食品跟裝飾維塑出的異國氛圍中享用印尼料理。午後由杜老師簡報,生動的QA問答開啟學生們對東南亞料理的好奇心,也放下平日的眼光,用全新的角度認識中壢的新移民與移工文化。
徒步穿越火車站地下道回到前站,學生們視覺的焦點已從購物商圈轉移到不同膚色與服裝的移工身上。下午在中平商圈進行東南亞商店的尋寶遊戲,讓學生們抽題目再以小隊方式進入店內尋找指定的料理材料。除了要猜想東南亞料理的基礎知識,也必須透過與東南亞籍的店員交流才能換取資訊。為了獲勝,學生們不斷的在玲瑯滿目的貨架中穿梭,鼓起勇氣去向陌生的異國店員詢問,每個人都燃起旺盛的求知慾跟好奇心,也在過程裡面漸漸能同理移工們身處異鄉,在溝通及資訊不對等的差異下帶來的生活不便。
兩天的走訪中,不論是新舊中壢的記憶認同,或者不同身份在中壢的開拓與發展,亦或是桃園埤塘水圳的永續保存,都教會學生們用不同的眼光視野,發揮同理心,尊重每一處的在地文化與歷史,靠著學生們的創意與活潑奔放的熱情,尋找到對在地的認同與感動。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