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認識場域 | 老屋古厝-懷德居】
呂氏家族有600年的家族史,而懷德居是1924年由呂氏家族祖父輩所建,為一閩南式三合院住宅,最初建築形態屬於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僅有正身、左右護龍),且門口建有圍牆
後因家族人增加居住空間不足,故拆除原先圍牆並擴建成前後兩進、左右雙護龍的四合院農宅,在家族的全盛時期,四合院內最多居住到36-38人
現管理人平時皆會清潔打掃,是極具有規模也保存良好之宅第

小故事: 早期日軍常看到民宅、樹林就開槍掃射,而「懷德居」早前周圍種了很多相思樹,日軍誤以為其把反叛相關人事物藏於樹叢間,因此在當時「懷德居」前還有築圍牆,所以 #正廳外牆上僅有少數當時槍彈掃射的彈孔痕跡(現已用水泥補齊)。早期為躲戰爭空襲、日本武裝攻擊,父輩曾在現今的茄苳溪河道上建立防空洞來躲避,後因國民政府計畫開發與土地徵收等問題,防空洞已被拆除。
在建築風水方面,因建築正面對著茄苳溪,風水好所以這裏從不缺水,也因此出現呂氏家族孕育出了許多文人雅士之說。

建築: 「懷德居」的建築結構以大型卵石、細沙作為基底,早期大多從茄苳溪河床搬運取用,而建築牆面內部以土埆為基底,外部再以 #紅磚 堆砌,其中紅磚據說是來自八德地區,且需耗費一日來回搬運。室內屋樑主要以「#福建杉」為主(目前已有97年歷史),以及紅磚瓦、花磚等裝飾,其中正廳的屋頂仍保有 #傳統剪粘裝飾,老屋屋頂的磚瓦有紅、黑之分,而紅瓦主要是作為清理人員行走使用。
建築後面過去曾有數棟獨立的 #傳統土埆屋(目前僅存一棟),以大型卵石為基底,加上黏土混稻草段,類似防水層的概念,以避免房屋淋雨潮濕,主要是儲放農業用具居多,一旁有兩口 #地下水鑿井、#儲水池,以及呂氏家族自建的 #家用水道,早期的小孩會跟著大人在水井取水,並且在儲水空間洗衣、戲水,或是直接到屋前的「茄苳溪」戲水、抓魚
後代的文化意識促使老屋的維護,使宅第現況保存良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