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埤圳對於城市的價值 : 歷史定位、生態資源還是宜居的綠地環境?

作家相片: USR計畫 中原USR計畫 中原

109.03.20 重新檢視埤圳功能的定位

 

隱身在城市中的水圳,像是血管般的活絡連結各個區域。也許你經過它千百回,卻不曾好好的認識它。


自清代以來平原、台地之開墾,因桃園地形與地質特殊,早期墾民生活的需求,陸續完成各項水利開發,埤圳之興建均已極其發達,造就桃園擁有「千塘之鄉」的美名。


桃園大圳的工程始於1916年,為官方與民間合作開鑿,改善原有的埤塘、匯流各灌溉地區的給水路,歷時12年,於1928年完工。桃園大圳共有12條支線,橫跨新屋鄉、觀音鄉、中壢市北邊、內壢東邊,串聯地大桃園地區300餘口埤塘,並透過水門調配水量,提供耕地穩定的水源。





本期計畫以桃園大圳第二支線為範疇,自八德起流經桃園、蘆竹、大園,沿線經過許多學校與繁忙的市區。本期計畫以既有埤圳研究為基底,透過田野調查盤點沿線資源,進而與各級學校合作發展桃園水文化環境教育網絡,延續以往和武陵高中和武漢國中以埤圳核心應用課程的經驗,持續探討埤圳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埤圳系統本身即負有生態價值,水圳沿岸都會有豐富的植栽及生物環境。在功能轉變的今日,已不是服務農業為主,在與市區緊密融合後,多轉為埤塘公園以觀光休憩為主、滯洪蓄水為輔,在城市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也是近年來飽受爭議的議題。


埤圳對於城市的價值,是以往的歷史定位、豐富的生態資源抑或是宜居的綠地環境? 透過重新檢視埤圳功能的定位,可能在不同的地區都會有不同的身份的轉換,在這樣的狀態下也保有更彈性的討論空間。




Comments


​The The Flow and Linkage between Taoyuan Can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e Links

  • Facebook
  • YouTube

©2022 by usr.cycu.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