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f water could…|國際交流工作坊

來自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的Inge Bobbink副教授,日前與中原地景建築系的彭文惠老師、朱世人老師攜手,帶來一場以「水與校園互動」為主題的設計工作坊。

「保持 #開放的心態,創造各種可能性!」這句話作為最重要的精神,在工作坊中被反覆提醒。

工作坊從勘察中原大學 #大牛欄 出發,邀請學生分組展開探索——

水在校園中扮演什麼角色?我們能不能從人的需求、動物的活動、植物的生命狀態出發,重新想像水的樣貌?

荷蘭的水域幾乎沒有欄杆,與水的距離是零,而台灣多半將水域圍起來。因此Inge鼓勵大家 #跳脫慣性,想像如果我們把欄杆拿掉,讓大家都能親近、穿越、停留,會出現怎樣的空間體驗?

學生們從動物、植物與人的視角出發,有組以《#川流不熄 FOREVER FLOW FOREVER GLOW》為主題,透過高低差設計,讓水流成為人與生物共享的空間節點;也有同學提出《#憶流中原》,透過河道形式的策略去重塑中原的人文空間,描繪一條串起記憶與社區的河道;還有設計命名為《#森活 FOREST LIFE》的小組作品,細緻地在不同場域配置植栽層次,創造從城市到田野的五感體驗。

老師們特別讚賞這些想法展現了自然與都市、幻想與可行性之間的對話,鼓勵大家繼續保持開放的心態,思考水與人、動物、植物之間更多元的共存可能。

最後大家的發想中,水不再是界線或阻隔,而是串聯校園、打開社區、喚醒感官、召喚記憶的媒介。

有時候設計不是要直接找答案,而是願意問出更多問題,

 然後在那些「#如果可以……」的假設裡,發現新的世界。

ree

留言


​The The Flow and Linkage between Taoyuan Can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e Links

  • Facebook
  • YouTube

©2022 by usr.cycu.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