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場與談對話,勾勒與自然共存的城市藍圖

在氣候變遷、都市擴張與社區轉型交織的此刻,城市不再只是建築與道路的集合,而是必須重新思考與水、土地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水利文化、生態城市到韌性治理,本次論壇集結來自不同領域的實踐者與規劃者,透過具體經驗與深度對話,帶領我們思考一個更有彈性、更具共識的城市未來該如何打造。

━━━━━━━━━━━━━━━━━━━━━━━━━━━━━

 水利文化|在發展與記憶之間,重新理解埤塘的角色

#王玉純永續長 主持的水利文化與談,以「如何避免水文化在經濟發展下被犧牲?」為提問起點,開啟一場關於土地與水、人與社群的深刻對話。

#水務局劉振宇局長 分享,桃園市府長期關注水資源的保存與治理,推動滯洪池建置與出流管制,也積極透過科技協助監測與管理。他提到,桃園許多埤塘為私有、地塊分散,治理與維護長期以來挑戰不少。面對氣候變遷,市府正逐步推動埤塘認養制度,盼透過更多人的參與,讓這些珍貴的水域,不只是風景,而是城市韌性的一部分。

#游進裕研究員 強調,水文化的延續不只是制度設計,更需要情感連結與實際參與。他以「一埤塘、一學校、一生命共同體」為例,呼籲透過教育與行動,讓水文化真正融入生活。

#劉為光副教授 則從都市變遷角度提醒,埤塘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保留,而應在新社區中重新發揮社會與文化的連結角色,找到屬於當代的存在方式。

#陳其澎教授 補充,埤塘本質上就是一套可持續的水利系統,若能透過公私協力,就能讓保存與發展達成雙贏。他也分享,中原團隊推動的兒童水文化營隊,讓孩子從小與埤塘互動,種下守護地方的種子。

來自荷蘭的 #IngeBobbink副教授 則提醒水文化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基本生活基礎,不該在經濟發展的天平上被輕忽。她呼籲,透過教育與透明資訊的分享,讓年輕世代也能認識水、在意水,並一起加入守護行列。

當我們重新看見埤塘的角色,也許會發現,它不只是土地上的一口水,而是我們和這塊土地、這群人,最深的牽連。

━━━━━━━━━━━━━━━━━━━━━━━━━━━━━

生態城市|一步步建立與自然共存的系統

#趙家麟院長 主持的生態城市與談,以「制度如何讓城市與自然共構?」為核心問題,從埤塘保存、都市綠化到永續建材,一場關於空間、政策與日常生活的深度對話緩緩展開。

#工務局陳智仁副局長 分享航空城的都市規劃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劃設保留自然埤塘與綠地,不僅維護私有地的使用權益,也讓這些水域真正融入居民生活。他認為,都市開發不該只停留在建設與容積的計算,而是要重新串起水域、生態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他也期待未來桃園的埤圳,能成為沒有屋頂的在地博物館,展現地方文化與自然共存的可能。

#謝統勝主任 則以歐洲經驗為對照,點出台灣綠建築發展仍多停留在個體建物的層次。他強調,要產生真正的環境影響力,視角必須擴展到都市設計的整體思維,包括交通整合、公有設施示範、與更系統性的氣候回應策略。

#蔡聰琪助理教授 提醒我們,台灣消失的埤塘不只是一串數字,而是對未來規劃提出的警示。他主張都市開發應納入氣候韌性指標,將水資源補償與人行空間一起視為基本設施的一環。只有當都市設計真正與氣候與水資源相連結,城市才有能力面對未來。

來自德國的建築師 #JoachimEble 分享沙崙生態城市的規劃經驗,強調生態城市不能只是概念圖上的理想,而是從土地原貌與在地條件出發,逐步建立起與自然共處的生活方式。他提醒我們,真正的轉型往往不是在宏大計畫裡,而是從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開始。

#李彥頤副教授 補充,沙崙在開發初期條件並不優越,正因如此,才有機會成為智慧與綠能實驗的起點。他認為,城市規劃最需要的不是一次到位的完美,而是有預見未來三十年變化的彈性與節奏,讓整合得以逐步成形。

#趙家麟院長 也指出,要在既有制度限制中打造宜居城市,需要主動改革與堅定的願景。他特別肯定桃園在人行空間制度化的努力,讓人本設計不再只是理念,而是逐漸落實的日常。

這場對話讓我們再次體認:真正的生態城市,不只是一片綠意,而是能夠在制度與生活中,穩定扎根、自然生長的城市樣貌。

━━━━━━━━━━━━━━━━━━━━━━━━━━━━━

 韌性治理|讓水進入城市治理的主體思維

本場由 #周融駿主任 主持,從「如何從韌性的角度看待水資源管理?」展開討論,回到城市治理最核心的問題:面對不確定的氣候未來,城市該如何調整腳步,與自然共生?

#都發局江南志局長 指出,桃園因地勢破碎、水系複雜,過去埤圳系統未能納入都市整體規劃,導致治理斷裂與管理失衡。如今市府已重新啟動調查與盤點,並將水資源納入都市設計主架構,試圖從根本上提升城市的韌性。局長強調,水不該再是開發之後才思考的附屬條件,而應成為都市規劃的起點。

#許宜珮教授 提醒,韌性治理不應只著眼於硬體建設,更需要結合民眾參與與在地經營,才能形成真正能長久運作的治理系統。她指出,滯洪池的確能在短期內發揮水患緩衝的效果,但若後續缺乏妥善維護,或未能搭配在地居民對其功能的理解與參與,這些設施往往難以發揮長期效益。她強調,唯有讓社區成為治理的一部分,韌性才能真正落地,而不只是紙上的規劃。

#UCSI大學張集強副院長 以馬來西亞吉隆坡經驗為例,指出對大型工程的依賴常忽略了居民的參與與感受。他認為,小型、社區導向的行動更具凝聚力,也能在變化中展現彈性。在環境變化日益快速的今天,放慢腳步、穩健前行,反而更具韌性。

來自紐奧良的 #DavidWaggonner 建築師 則從地下水談起。他提醒我們,真正關鍵的水系統往往藏在地表之下,卻在土地保水與災害調節中扮演核心角色。他認為,許多未解的自然機制,正是我們必須謙卑面對與深刻學習的對象。

韌性不只是抵禦風險,更是設計一座城市能否與自然共處、彼此照應的關鍵起點。每一次思考、每一筆設計,都是我們與土地的對話,也是未來的準備。

━━━━━━━━━━━━━━━━━━━━━━━━━━━━━

從埤塘記憶到綠建實踐,從韌性治理到制度創新,這場跨域對話不只是描繪城市的未來想像,更提醒我們:每一次規劃、每一筆設計,都是與土地與人共生的承諾。

ree

留言


​The The Flow and Linkage between Taoyuan Can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e Links

  • Facebook
  • YouTube

©2022 by usr.cycu.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